来源: 发布时间:2024-11-05 编辑:图书馆 浏览次数:
《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索书号: I712/72
内容简介:
“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美国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笔记,进入普利策奖决选,感动全球150万读者。
“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就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过去的他,毕业于斯坦福、剑桥和耶鲁医学院,是经过多年艰苦训练、医术高超、前途光明的神经外科医生;现在的他,是肺部布满肿瘤、日渐虚弱,需要定期化疗的患者。
当生命的尽头突然来临,当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他开始以医生与患者的双重身份,回顾与记录自己的一生,探讨医学与伦理,亲情与爱情,以及人到底为何值得一活。
当躯体逐渐衰竭,灵魂却日益坚韧。在走向生命终点的路上,保罗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也给出了对生命的终极回答——“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觉醒年代》
作者: 龙平平
索书号: I247.53/281:1
小说《觉醒年代》,将比电视剧更细致、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和相关故事。
《觉醒年代》着眼于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这一时段的宏大背景,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壮丽呈现了由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大历史事件为主体构成的巨幅历史画卷,激情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以国家、民族和人民深刻觉醒为根本特征的革命年代的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艺术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演绎出的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如歌岁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3.《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 [德] 歌德
索书号:I516.44/8
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小说描写了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歌德因此书蜚声国际,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4.《爱的教育》
作者:【意】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索书号:I546.84/10
来自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在十月的一个清晨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在这一年的学校生活中,恩里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或感人的小故事,在朋友的陪伴、老师的教导与父母的关爱下,他逐渐懂得了“爱”的奥义……
全书以一个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从开学到一学年结束共10个月里,所发生的各式各样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
在“爱”的教育下,恩里科终会成长为一个善良温柔、懂得感恩的人,而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也将会因此而受益终身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作者:李硕
索书号:K203/249
“李硕中国史”开篇之作,从这本书开启中国史的阅读!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CopyRights © 太阳集团tyc5997(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滁州市醉翁西路101号 电话:0550-3566010 3566011 传真:3566010 招生电话: 0550-3566045 3566123 备案号:皖ICP备0501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