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专业代码:570103K。
二、修业年限
五年。
三、职业面向
主要面向小学和教育机构,从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以及基础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培训等工作。
表1 小学教育专业职业面向
所属专 业大类 (代码) |
所属 专业类 (代码) |
对应 行业 (代码) |
主要职 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类别 (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 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 |
教育与体育大类(67) |
教育类(6701) |
小学教育 (8321) |
小学教育教师 (2-09-04-00) |
小学教师 |
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
四、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滁州、面向全省,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浓厚的乡村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城乡教育机构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如下:
目标 1-践行师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基础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目标 2-学会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掌握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运用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目标 3-学会育人:熟悉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规律与基本方法,熟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育人活动。
目标 4-学会发展:具有专业持续发展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和研究习惯,掌握沟通合作的技巧,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创造性制定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1.1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依法执教意识,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3热爱教育事业,理解教育的价值,认同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扎根乡村的从教意愿。
1.4掌握小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与成长规律,理解儿童并尊重儿童的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做儿童健康成长的筑梦者和引路人。
2、学会教学
2.1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素养体系,了解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明发展概况,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修养,能够用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
2.2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科思维方式,具有知识整合的能力。
2.3具有必备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能运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学会育人
3.1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3.2熟悉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能够结合所教学科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等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学会发展
4.1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在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学会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2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表2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1-践行师德 |
目标 2-学会教学 |
目标 3-学会育人 |
目标 4-学会发展 |
师德规范 |
√ |
|
|
|
教育情怀 |
√ |
|
√ |
|
学科素养 |
|
√ |
√ |
|
教学能力 |
|
√ |
√ |
√ |
班级管理 |
|
√ |
√ |
√ |
综合育人 |
|
√ |
√ |
|
学会反思 |
|
|
|
√ |
沟通合作 |
|
|
|
√ |
表3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
目标1-践行师德 |
目标 2-学会教学 |
目标 3-学会育人 |
目标 4-学会发展 |
毕业要求 |
师德规范 |
教育情怀 |
学科素养 |
教学能力 |
班级管理 |
综合育人 |
学会反思 |
沟通合作 |
1.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2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1.5能正确理解小学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
1.3积极的基础教育情怀 1.4热爱与尊重学生
|
2.1较为宽阔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2.2扎实的学科素养 2.3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3.1掌握系统的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3.3掌握科学育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2.3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4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2.5能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课堂教学 3.2具有良好的班级指导能力 3.4具有良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4.2学会反思 |
1.5能正确理解小学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2.4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3.1掌握系统的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3.2具有良好的班级指导能力 |
1.5能正确理解小学教育事业的特殊性 3.1掌握系统的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3.3掌握科学育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4具有良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
2.4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4.1学会学习 4.2学会反思
|
3.2具有良好的班级指导能力4.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
五、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一)专业核心课程
1.课程名称:小学教育概论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材:
[1]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参考资料: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石忠仁.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课程名称:小学生理卫生学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系统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心理科学以及将来职业奠定良好基础。
教材:
[1]彭聃龄.小学生理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课程名称:高等数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技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用所学理论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1]姚绍义.高等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本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通过这六部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拼音方案,掌握分析语音结构规律及朗读的技巧;正确地使用汉字,提高使用汉字的水平;能够准确地辨析和解释词义;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能够熟练、准确、鲜明、精炼、生动地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具备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汉语言基础。
教材: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周一民.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课程名称:儿童文学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指导儿童接受文学的能力,并初步学会创编儿歌、儿童诗、童话等文体。
教材:
[1]李金泽.儿童文学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参考资料:
[1] 王玉芳.儿童文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课程名称:小学儿童学习与发展
本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知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为解决儿童心理问题寻找到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儿童认识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个性发展和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教材: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朱智贤.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振宇.儿童发展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7.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使学生获得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常规媒体使用方法、多媒体素材制作技术、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信息资源选择、分析、评价方法等。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能力等。
教材: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资料:
[1]黄宇星,丁革民.现代教育技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黄映玲,徐苑.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课程名称:学校组织与管理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小学班队工作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小学班队工作的案例,了解小学班队工作的实际,探索小学班队工作的规律,为将来从事小学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
[1]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柳清秀.班级教育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吴旋州.班级管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3]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课程名称:小学各科课程与教学论
本课程主要阐述小学各科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小学各科课程,并具备基本的从事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课、评课、制定教学计划、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等。
教材: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考资料: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杨高全.数学教育新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建电,赖红玲.小学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蓝卫红.小学英语教学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7]王笃勤.小学英语教学法-导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8]张莺,付丽萍.小学英语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二)实习实训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块,主要由基础实验——课程实习——专业见、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组成完整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实验与课程实习
基础实验与课程实习主要是B类课(理论+实践)和C类课程(以实践为主),这类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大纲中的要求和目标具体实施。
2.教师教育十项基本功训练
①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训练(第一至第六学期进行,利用晚自习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实训目标:能够正确地、较好地书写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掌握美术简笔画的基本画图方法;掌握普通话语言技巧。
主要内容: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正确书写,美术简笔画,普通话语言。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讲解简笔画的基本画法,训练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简笔画技能及普通话。
考核方式:每学期学期训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统一考核,采用开卷笔试考核方式。
②儿歌弹唱训练(第五至第八学期进行,利用晚自习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实训目标:能够对儿歌具有看谱唱词的能力,能边弹边唱。
主要内容:看谱视唱,基本钢琴指法与弹唱。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五至第八学期末对学生分组考核。
③领操训练(第三、四学期进行,利用晚自习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实训目标:会做儿童广播操、动作准确,连贯协调。
主要内容:儿童广播操动作、口令训练。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四学期分组展演、考核。
④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第七、八学期进行,利用晚自习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实训目标:熟练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能在规定时间内就小学课程中的一节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
主要内容: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训练。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八学期分组考核,教学技能比赛。
⑤说课集训 (第九学期进行,利用晚自习和课外活动进行训练)
实训目标:掌握小学说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主要内容:小学说课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九学期进行,小组考核。
3.微格教学训练
实训目标:熟练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小学教学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等。
主要内容:小学教学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结束技能、板书设计等。
教学方式:导师制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九学期进行,小组考核,讲课比赛。
4.教育见习与实习
①见习(第六学期利用一周进行)
实训目标:了解小学老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小学教学基本技能训练。
主要内容:小学见习、小学教学技能训练。
教学方式:教师带队见习;小组训练。
考核方式:第六学期进行,提交听课记录以及见习报告。
②实习和顶岗实习
实训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参与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和提高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主要内容:教学实践、班主任工作等。
考核方式:综合评价。
5.毕业论文(设计)
实训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选择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论述,并形成高质量的论文(设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方式:个别指导,导师制小组答辩。
考核方式:第六学期进行,小组答辩。
6.社会实践
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以每学年寒暑假集中活动为主,每学期适度穿插活动为辅,并在下学期开学时由系部具体检查验收。
六、教学计划
(一)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见附表一)
(二)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表(见附表二)
附表:
表一:教学时间总体分配表
学年 |
学期 |
学期周数 |
教学周数 |
复习考试 |
综合实践 |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教育见习 |
毕业实习(含毕业设计) |
|
|
|
|
一 |
1 |
19 |
16 |
1 |
2 |
|
|
|
2 |
20 |
18 |
2 |
|
|
|
|
二 |
3 |
20 |
18 |
2 |
|
|
|
|
4 |
20 |
18 |
2 |
|
|
|
|
三 |
5 |
20 |
18 |
2 |
|
|
|
|
6 |
20 |
16 |
2 |
|
2 |
|
|
四 |
7 |
20 |
18 |
2 |
|
|
|
|
8 |
20 |
18 |
2 |
|
|
|
|
五 |
9 |
20 |
18 |
2 |
|
|
|
|
10 |
16 |
|
|
|
|
16 |
|
合计 |
195 |
158 |
17 |
2 |
2 |
16 |
|
表二: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学分/总学分 |
学时 |
学时/总学时 |
类别 |
公共基础课程 |
必修课程 |
133 |
52% |
2964 |
62% |
选修课程 |
16 |
6% |
288 |
6%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程 |
39 |
15% |
698 |
15% |
选修课程 |
6 |
2% |
108 |
2% |
学科专业课程 |
必修课程 |
32 |
13% |
588 |
12% |
选修课程 |
6 |
2% |
108 |
2% |
综合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2 |
1% |
50 |
1% |
实践 |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
4 |
2% |
|
|
课程 |
专业见习 |
2 |
1% |
|
|
|
专业实习(含毕业设计) |
16 |
6% |
|
|
合计 |
256 |
100.00% |
4754 |
100.00% |